查看原文
其他

交警谭乔、网红谭乔和市民谭乔

王思雨 南都周刊 2022-06-13


“功名予我何相干?消瘦容颜只为餐。劝君莫要凭己欲,误把凡人当神仙!”

采写 | 南都周刊特约撰稿 王思雨
编辑 | 王卓娇


“二仙桥”、“富贵大爷”……“血洗b站”的二创视频与微博热搜再次将一档多年前的交通警示类节目《谭谈交通》带回人们的视野——


总开着一辆白色捷达的主持人谭乔警官,遇到违反交通规则的市民,就和他们“好好聊一聊”,这一聊,就聊了十三年。


然而,随着媒体披露了更多谭乔的故事,人们才发觉,原来这个将节目做成喜剧的男人,竟然患了抑郁症。


点开评论区,放眼望去几乎都是“希望谭警官早日走出来”的鼓励与安慰,但也有一些刺耳的声音。对于“想出风头”、“炒作、消费抑郁症”、“卖惨”的质疑,谭乔有些无奈:“有些东西说出来了,心里才没那么难受。”


在名气到来之前,与人交流早已是谭乔的天赋。后来,日复一日录节目的过程中,这项天赋又逐渐发展为一种本能,到现在甚至成为他自愈的一种方式。


如今谭乔不再站在聚光灯下,而是做起了幕后工作。摘下“谭警官”的帽子,谭乔以“普通市民”身份和南都周刊聊了聊他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。


图源:谭乔微博



“劝君莫要凭己欲,误把凡人当神仙”


对“谭”和“乔”这两个字,四川人总会多一层本土化的理解。在川渝人的日常生活中,如果要形容一个人有点傻,往往会说:“这个人谭得很”、“乔脑壳”。


十年前,就有人在微博取笑谭乔的名字:“谭和傻有相近的意思,悲哀。”谭乔回复他:“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是缺什么补什么,我命里缺傻气,父母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大智若愚。”


不久后,那个人又留言:谭乔靠装疯卖傻换取节目收视率。这一次,谭乔正面刚了回去:“这不是我擅长的,希望你能善用这一特点。”


但放到现在,谭乔绝不会这么做。出名后,公众的关注时刻提醒着他要注意个人言行。


谭乔举了个例子:有一次,他在开车时遇到一辆车子在前面拐来拐去,他立刻开了上去,生气地问对方:“你是不是傻?开不来车吗?”


对方也把车窗摇下来,一副马上要理论的架势。结果话还没说,他就认出了谭乔:“原来是谭警官啊!”话一转,“噢,那你怎么骂人呢?”


这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。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谭乔叹了口气:“那时候,我就意识到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。”


另外还有一点关键的原因——他是个警察。这个身份让他担任节目主持人更具特殊性,同时也意味着公众对他有更高的道德期待。


因此,谭乔经常告诫家人“要低调”。家人却有些不以为然。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信奉人情社会,有便捷的关系为什么不用?


当时,谭乔的姐姐因为交通违规被抓,处理的交警正好是谭乔的朋友。于是她告诉交警自己是谭乔的姐姐,但对方不买账,她只好给谭乔打电话:“这个交警太烦了,我跟他说了我是你姐,他还不给面子。”谭乔听完有些恼火:“烦什么?该处罚就处罚。”那之后,姐姐再也没有给谭乔打过这类电话。


但不管再怎样有意规范,人无法永远活在完美的设定中。


2013年,谭乔在三环下车追人时摔了一跤,衣服上沾满了灰,手指、鼻梁上刮破了皮。他在网上发了三张照片。不一会儿,就有评论冒出来:“作为人民警察不就摔了一下?一点皮外伤,天天在那儿不停显摆,谭警官。”


后来,谭乔没有再发过类似的内容。时间长了,谭乔也觉得挺累。他曾把这份疲惫写进诗里:“功名予我何相干?消瘦容颜只为餐。劝君莫要凭己欲,误把凡人当神仙!”


谭乔苦笑了一声,说自己只能“谨小慎微地扮演好‘谭警官’这个角色。”



热情退潮之前


谭乔说,自己做警察是为了谋生,但在那之前,他的理想是当科学家。


以前,成都人做饭用蜂窝煤,只要拉开盖子,煤炭接触空气就能生火。小时候谭乔根据这个特点,发明了一个“定时煮饭器”。他把一根绳子的两端分别绑在闹钟发条和煤炭盖子上,利用闹钟响铃时的发条动力把煤炭盖子扯下来。


那时谭乔沉迷做这些小发明,他觉得“就是应该发现一些改变生活的方式”。但在改变更多人的生活之前,他自己的生活先发生了变化。


初中结束,谭乔进了一所职业高中,这时的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一门谋生的技术。但由于以前读书时几乎没怎么认真听过高数、微积分这些理科课程,他在职高的学习进程也不太顺利。毕业之后,谭乔一度处于待业状态。


刚步入社会那阵,谭乔换过不少工作。推着自行车四处摆摊、卖卫生纸、在工地里涂刷料、在餐馆洗盘子……虽然每份职业的工作时间都不长,但这些经历总是让他在日后做交警遇到类似的人时想起:曾经的我也是这样。


年轻时的谭乔,照片由受访者提供


或许是不发达的理科神经、从不同的工作中尝到的个中滋味,造就了谭乔更加感性的性格。警察面试第一关,谭乔直接以朴素率性的姿态在考官面前表演了一首《一分钱》。


再后来,阴差阳错之下,谭乔做了十几年交警后开始转做主持电视节目。


如果把《谭谈交通》的发展比喻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,谭乔把刚开始那几年看作节目的“婴儿期”。


那时候,录节目让他觉得充满新鲜感,做什么都充满干劲。害怕灯光、没有镜头感,谭乔就从台里借来相机,每天对着念绕口令、唐诗。时间长了,他在镜头前的状态越来越自如。


谭乔在镜头前


日复一日的拍摄成了谭乔的家常便饭,他不再怯场,还能熟练结合时兴的段子、音乐为节目增添不少金句和笑点。


幽默的节目风格逐渐积攒了不少人气,谭乔也慢慢成为本地家喻户晓的谭警官,团队里的两任编导还先后成为了制片人。


《谭谈交通》在B站收获了火爆的人气


不过他同时也有些困扰。虽然知名度、助人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让谭乔感到这一切没有白做,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在拖着一档节目慢慢成长,“个人一直站在原地不动”。他试着说服自己,只要节目还在进步,就可以继续坚持。



身在公门好修行


录节目的过程中,谭乔总会遇见各类形形色色的人。有人知道自己是违法运营,一上来就坦言“家里确实造孽”,尝试博取同情。也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,要求谭乔出示警察证;更有人还没等谭乔追上来,立刻转身跑开。


熟悉《谭谈交通》的人都知道,每次纠正交通违法时,谭乔不会直接指明对方的问题,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意识到错误。


做交警时,谭乔与人打交道信奉一句话:“身在公门好修行”。他称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,做事的时候总想着尽可能处理地更圆满一些。在他看来,执法也是一门语言艺术,有时候多问几句背后的原因,能让罚款显得不那么冰冷。


以前,《谭谈交通》除了在电视台上播放,还有一个专门的网站:www.tanqiao.com,谈起网站的由来,也与谭乔“遇到什么总爱多问一句”的习惯有关。



2001年,谭乔在华西医院附近站岗,主要负责扣押非法运营的三轮车。一天,他看见一个骑三轮车拉客的老大爷,就跟了上去。追到医院门口,老大爷顺着地下停车场的坡冲了下去。谭乔也骑着摩托车追进了负一楼,最后在太平间的一扇门后边找到了他。


对方哀求谭乔:“求求你不要收我的车,我女儿得了溶血症。”说完,他从衣服口袋里翻出了好几张病情证明书。老大爷姓杨,是本地人。患病的女儿每个月吃药要花费三四百元,这辆车几乎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。


执法以来,谭乔见惯了类似的说辞,他按照规定扣下了这辆三轮车。车是扣了,但杨大爷迟迟不肯离开,一直站在车边抹眼泪。


看到这里,谭乔有点不忍,又多问了几句,然后告诉大爷:“我到时候去你家看看情况。”


几天过去了,杨大爷没有回来交罚款领车。谭乔有些按捺不住,照着上次了解到的地址找了过去。找了半天,谭乔终于在两栋居民楼间一个大概两三米宽的缝隙处,看到了树枝和破布搭建的一个棚子。进门后,谭乔了解到杨大爷之前没有说谎。


离开杨大爷家,谭乔找到一个做IT的朋友,请他帮忙搭建一个网站,又上传了一篇关于杨大爷的文章。“希望能在社会上呼吁大家给他捐点钱。”但网站是建好了,却无人问津。


白天,谭乔一边在路口执勤,一边为这事烦恼。这时候,刚好有一个外出找新闻线索的女记者找上门来。听谭乔讲了杨大爷的故事,就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新闻报道。


报道发出之后,网站等来了几十个人的访问。这群人相约一起到线下去看望杨大爷。在谭乔的印象中,大部分人是一些做生意的小老板。当时除了捐款,还有人问:“大爷,能不能到我们厂里面帮着守一下大门?”


女孩有了治病的钱,大爷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。谭乔觉得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,日后也就逐渐忘了这件事。


直到2008年的一天,谭乔通过了QQ上一个好友申请。对方上来就问:“谭警官,你还记得当年骑三轮车的杨大爷吗?”加他的人正是杨大爷的女儿。女孩对他说:“今天,我是想再替自己和家人对你说一句谢谢。”


回忆起当时的感受,谭乔的语气仍有些激动:“真的没想到过去这么长时间了,还有人记得我曾经做过的事。”


2014年,由于朋友的公司经营不善,难以再维持租借服务器的费用,再加上当时有黑客攻击,谭乔只好关掉了网站。



成都,成都


和吕老板的高端访谈那期节目火了之后,《谭谈交通》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。谭乔本人先后也收到了来自央视、北京电视台等众多平台的邀请。但节目刚有一点名气,如果就这样离开,很难再临时找到其他合适的人来接替。


另外,成都缓慢、舒适的生活节奏给了谭乔一种安定的归属感,“我打心眼里觉得生活在成都才是最痛快的。”他选择留了下来。


下班后是成都人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,在人民公园点杯茶,和朋友“摆会儿龙门阵”,再吃顿火锅,整碗冰粉,搓会儿麻将.....四川人是出了名的好耍,成都的生活节奏也是出了名的巴适。


在这片土地上,成为朋友的原因简单而纯粹,虽然是萍水相逢,却不止于君子之交。谭乔的网站还没关闭的时候,一群人解决完杨大爷的事并没有各自散去。而是常常在网站上聊天,一来二去,彼此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发展到线下的朋友,隔三差五地聚在一起吃饭喝酒。


现在,“普通市民”谭乔享受着成都闲适的生活


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谭乔对成都有一种执着的认同感。他甚至不满一些忘本的人:“明明是成都人,非要在网上的个人信息里写是北京或其他地方。是为了事业发展得更好,还是养育你的这片土地不配?”


现在的成都被打造成了一个网红城市,但这座城市真正的气质并不是由打卡的美食、景点组成,而是藏在本地人悠闲、乐天的生活心态之中。


《谭谈交通》有一期关于“倍思特橱柜”的节目,两个年轻人骑着一辆破烂的电瓶车,骑车的人几乎将上半身趴在车上,怀里抱了个大箱子,一只手还捏着一根控制驾驶的电线。


当谭乔让他们赶紧下车时,坐在后面的人说:“不能下车,一下来板凳就掉了。”两人刚从达州来到成都,待了不到几个月。与谭乔对话的过程中,一人还不忘打广告:“要用就用国产倍思特橱柜”拍完还问谭乔“能不能给点片酬?”


笑过之后,有网友评价:这是马路上的浮世绘,你以为路人在演小品,实际上人家是在认真生活。


交警、主持人,模糊的身份偶尔也给谭乔带来了一些苦恼。体制之内,他仿佛一直做着一些边缘化的事情。


2018年,离谭乔满三十年工龄只剩两年。人生的各种不如意也在这一刻堆积爆发。家人生病、自己被确诊为抑郁症,种种因素促使谭乔进一步下定决心,主动向单位提出不再录制节目。


不管是发明“定时煮饭器”,还是与一档节目共同生长。谭乔的热情始终在于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但是当新鲜感褪去之后,现实仿佛只剩下大部分中年人都会面临的问题:事业、家庭、情绪的挣扎与迷茫。


但回想起这些曾经的经历和选择,谭乔的第一反应是“人生一切都安排好了,没必要后悔。”



快问快答谭乔


Q:您最近的状态如何,对未来的生活有哪些安排打算?


A:我现在的状态在慢慢好转。尤其是前段时间找到福贵大爷的时候,他的经历激励我要继续往前看。接下来的打算一方面是回归家庭,多陪伴家人,照顾好父母的同时做一个称职的父亲;另一方面也希望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。


谭乔说,他现在要“往前看”


Q:成名之后,您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扰,您觉得这是出名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吗?


A:我只想传递一个信息,就是名人也有自己的生活。按照你们的道德制高点去要求和想象别人的生活是不对的。但是名人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示范效应,所以在一些大的方向上肯定不能出错,比如不能做出吸毒、出轨这类不被道德容许的事。


Q:您曾说不想把自己局限在“谭警官”这个身份之中,但同时又把节目上传到很多网络平台上,这样不会固化大众对您身份的认知吗?


A:以前电视的传播面太窄,现在的传播力度可比当年广太多了。而且节目既然做出来了,就不能浪费。我人生的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重视交通安全。多一个人看到,或许就能多提高一个人的交通意识。另外我需要一个发声的渠道,与人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治疗方式。


Q:这么多年以来,您觉得自己一直没有变过的一点是什么?


A:其实我特别在意的是身边的人、或者说群体对我个人的认可。不是口头上的,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。


Q:为什么愿意在微博上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呢?


A:第一我觉得如果有人喜欢你的话,就多给对方和自己一些交流的机会。再一个是有联系总比不联系好。你和别人交流了,他们多了解你一点,可能也会少说几句你的坏话。



END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